图论是组合数学与离散数学的一个分支,起源于1736年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,并在四色问题历时一百多年的求证过程中得以壮大.它与理论计算机科学、组合最优化、复杂网络等学科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,是现代数学中相当活跃的一个分支.图论中的图,并不是我们日常用语中的图,而是一种数学结构,本文给出图的定义和基本性质.
一个图G由三个要素构成,即有限集合V,有限集合E,以及E到V{2}的映射ψ,其中V{2}是V全体二元子集的集合,此处所说的“二元子集”允许出现两个相同的元素.
由于有限集合V和E的地位不同,所以我们一般说:
图G 是一个有序三元组G(V,E,ψ)
其中,
- 有限集合V叫做图G的顶点集,也记作V(G),其元素称为G的顶点;
- 有限集合E叫做图G的边集,也记作E(G),其元素称为G的边;
- 图G的顶点总数和边的总数分别记作v(G)和e(G),分别叫做G的阶和规模;
- 映射ψ叫做图G的关联映射或关联函数,也记作ψG;
对于图G(V,E,ψ)设u,v∈V,e∈E
- 为了方便书写,我们通常把V的可重复二元子集{u,v}简写为成 uv.
- 如果ψ(e)=uv,则称e连接了u和v,也说u和v是e的端点.
- 如果u,v关联于同一个边e,我们也说u和v是相邻的或邻接的,并且互为邻点.
由于G的关联映射ψ通常会在上下文中明确指定,所以我们通常将之隐藏.例如,如果ψ(e)=uv,那么在隐藏ψ之后也可以写作e=uv,因而我们也说
图G是有序二元组G(V,E)
这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写法.下面举例解释.
例1. 设G(V(G),E(G))是一个图,其中
V(G)={u,v,w,x,y}, E(G)={a,b,c,d,e,f,g}其关联函数ψG如下定义,
a=uve=vxb=uuf=wxc=vwg=uxd=wxh=xy
当然,这个例子仍然有些抽象,我们更常见的使用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表示一个图.
在实际使用中,我们通常会把图画在平面上,一般使用实心或空心的小圆圈表示顶点,用连接两个顶点的连续曲线段表示边,它所连接的两个顶点就是这条边的两个端点.平面上不用实心或空心小圆圈表示的点不是顶点.例如,前面例1中的图G直观地画在平面上就是这样
graph LR;
u((u))--a---v((v))
u--b---u
v--c---w((w))
w--d---x((x))
v--e---x
w--f---x
u--g---x
x--h---y((y))
- 在例1中,b=uu,可见b是一条将u与自身连接的边,这种边叫做环.
- 在例1中,d=wx,f=wx,可见d和f都连接了相同的一对顶点w和x,但它们又是不同的边,所以这样的边d和f叫做一组平行边或者重(chong)边.
如果图G中既没有环也没有重边,我们就是G是一个简单图;否则称之为重(chong)图.
如果G是简单图,那么我们就没必要再为边标号了,我们可以直接用边的两个端点称呼这条边,例如如果我们在例1中删除边b和f,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简单图,其中边d可以直接称为边wx.注意:这种做法在有平行边的图中会造成混淆,例如在例1中,如果你说边wx,我们将搞不清楚你指的是边d还是f.
设G(V,E)是一个图,v∈V.
- v的邻点的集合称为v的邻域,记作NG(v)或N(v);
- v被E关联的总次数称为v的度,记作dG(v)或d(v).
注意:
- N(v)可能包含v.
- 当我们在计算d(v)时,我们不是在数关联于v的边的个数,而是在数v被关联的次数,这是因为如果v关联了一个环,那么它实际是被这个环关联了两次.换言之:
- 在计算d(v)时,v所关联的环会被数两次,但v所关联的非环边只会被数一次;
= 一般来说,d(v)≥∣N(v)∣,因为环和重边可能存在;
- 如果G是简单图,那么d(v)=∣N(v)∣.
关于图的度之和,有著名的握手定理,其证明非常简单,只需要对图的边数数两遍就可以了.
握手定理 v∈V(G)∑d(v)=2e(G).
返回【图论笔记】